外媒关注 当前位置 : 首页 > 外媒关注

【江淮法治】宜秀区:让"由民作主"走深走实

来源:《江淮法治》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4:20     浏览:153次

宜秀区人大常委会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、代表活动室、代表联络站等人大代表活动平台,积极探索开展“双向双问”等实践活动,不断完善人大工作机制,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走深走实。

“双向双问”是宜秀区人大常委会促进代表作用发挥、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的一个创新举措,即群众面对面向干部问政、干部下沉式向群众问计。活动分两个部分,一是“一府两院”领导向代表和选民通报本机关前期工作开展情况,二是问答环节,代表和选民向干部提问,干部现场回答,同时就有关问题与大家商量,征求代表和选民的意见建议。

2023年5月,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统一组织下,区长带头,“一府两院”及15个区直部门约40名领导干部分成7组,同步下沉各乡镇(街道),走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,首次集中开展“双向双问”活动。

2024年7月,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,打造“双向双问”升级版,将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“双向双问”活动相融合,围绕全区中心工作,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益受损突出问题,依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,广泛征集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,推进“人大+检察”协同监督扎实有效开展。

“就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,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,区政府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?”“在岱赛湖、小龙山等片区开发中,将如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?”……这是首次活动现场,代表和选民向区长提出的问题。当日,60名人大代表和选民参加活动,大家热情高涨、踊跃发言,共提出问题和建议82条,涉及教育医疗、生态环保、乡村建设等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。干部认真倾听、坦诚应答,直面问题,不回避、不推诿,能当场拍板的当场拍板,不能当场拍板的提出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,逐条认领带回研究处理。

“区人大常委会开展‘双向双问’活动,为基层代表和群众了解政策、反映问题搭建了平台,面对面沟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,希望这项活动坚持搞下去,形成工作机制。”参加活动的一位基层人大代表感慨地说

“双向双问”集中活动开展以来,区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方式方法,将“双向双问”融入日常,与“双联系”、干部任后监督、民生实事代表票决等工作深度融合,推动“双向双问”从具体的实践活动向长效的工作机制转变,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,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。

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由“运动式”变“常态化”。过去,人大代表为审议有关工作报告、提议案建议,在参加人代会前集中时间、集中精力联系选民、开展调研。“双向双问”活动开展以来,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成为常态化工作。近年来宜秀区共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、代表活动室、代表联络站等代表活动平台30余个,2023年各乡镇(街道)人大以“家室站点”为依托,以代表“一月一建议”工作为抓手,常态化开展接待选民、视察调研、述职评议等活动147批次,人大代表参加活动273人次,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更加紧密、更为常态。

干部依法履职由“被动”变“主动”。随着人大视察调研、执法检查、专题询问、述职评议等监督手段的综合运用和监督刚性的增强,“一府一委两院”干部明显感受到来自人大监督的压力。区长率先开展“双向双问”活动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,促进区政府不断丰富拓展“民生呼应”机制,激励干部变压力为动力,坚持勤下基层,切实转作风、提效能、优服务,广泛察民情、听民意、解民忧。近年来,“一府两院”及区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,自觉把接受人大监督分别作为年度工作报告和干部述职的重点,依法报告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情况,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干部的人大意识明显增强。

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由“旁观者”变“主人翁”。人大代表、干部深入一线,与群众零距离接触、面对面交流,现场办公推动工作落实,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,提高了群众建言献策、参政议政的效率,促进了主体作用的发挥。2024年该区杨桥镇将“民生实事项目”的决定权交给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,组织代表小组活动,向群众问计部策,共征集入库民生实事项目54件,通过代表票决最终确定10件。广大居民从“幕后”走到“台前”,与代表互动,全程参与项目的征集、评选、推进等工作,实现了民生实事从“为民作主”向“由民作主”转变。